讓孩子成長更有意義,接觸大自然
發布日期: 作者:
農耕文化是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,以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。
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,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,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,但主體包括語言,戲劇,民歌,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,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。
從古至今,我們就是在農耕勞動中探索、發展持續到現在,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,我們祖先留下了豐富的農耕遺存,對這些遺存,我們必須保護好并在這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。
以傳統耕作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,所蘊含的力量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子女所傳承的不可割舍的文化。牢記并傳承歷史榮光,不忘本,在歷史發展的河流里才能越走越遠。
既然是歷史傳承,但現代社會孩子卻離農耕越來越遠
隨著經濟的發展,科技也在得到進步。就現在而言,人們生活水平相比以往提高了好幾倍。城市的發展,讓土地變成了水泥地,茅草房變成了高樓大廈。
孩子們整天生活在城市中,天天學習的是書本知識,他們基本上“足不出戶”而沒有到農村實地接觸的可能,而且,國內學校教育也基本上沒有“農村體驗”的課程安排。
如此這般,對于城市孩子們而言,農村的“面貌”是模糊的,農村和農耕生活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,只存在于他們的想象中。
農耕文化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?
很多學校、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農耕文化教育,導致孩子對農村和農耕缺乏了解,甚至認不清農作物,不知道植物的生長規律,這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說不通的,這些基本的農業知識多多少少是要掌握的。
農耕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塑造品德,培養認知的教育。我國的農耕文化包含很多方面,在農耕勞動中感受勞動的辛苦,養成勞動的習慣,摒棄懶惰的心理,崇尚節儉,珍惜勞動成果。
在了解了農耕教育的同時增長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知識,這也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,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的現實需要。
近年來,國家大力弘揚教育改革,提倡學生走出課堂,去自然中感受,用親身體驗去獲得知識。特別是提出鄉村振興,鄉村是城市的基礎,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不能忘記鄉村所帶來的的功勞。
孩子的成長教育中,我們應當重視農耕文化的教育,這不只是我國優良的文化基礎,更是對孩子塑造良好品德的一種教育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基石的作用。